“沒有永遠的朋友,也沒有永遠的敵人,只有永遠的利益?!?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如是說。
這句名言后來成為了許多政治家擴張和攫取自己利益的座右銘。而事實上,對于以“逐利”為天性的企業家來說,這句名言更易于被奉為真理。
臺上言歡、臺下使絆;當面叫哥哥、背后掏家伙,企業家之間的暗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。在今天這個新經濟時代,中國的商業規則仍然明顯缺失或者不成熟,而基于悠久的“潛規則”傳統,這樣的暗戰將越演越烈,造成的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,甚至是,我死大家也都別想活。
周鴻祎VS馬化騰:以小博大
IT業界有一句老話:“做流量不如做聯盟,做聯盟不如做導航,做導航不如做搜索?!逼鋵崗慕鼛啄甑淖邉輥砜?,這句老話還應該加上一句新語——“做搜索不如做客戶端”。自古以來說得民心者得天下,而在IT界,則是得客戶端者得天下,有了像QQ、瀏覽器以及安全軟件這樣的客戶端,流量根本就不再是問題。有了流量,則賺錢不再是問題。
這一點,360的周鴻祎和騰訊的馬化騰顯然看得很清楚。因此,當一個做殺毒的和一個做在線聊天的打在一起的時候,不明白的人只看個熱鬧,而明白人卻能看出門道,那就是:他們都在爭搶客戶端。直白地說,周鴻祎的目的就是讓360系列安全產品先搶占用戶的電腦,然后通用360控制用戶的電腦上的各個應用軟件。這就好比女人能做一手干凈可口的飯菜,先抓住了男人的胃,再抓住男人的心,進而就能獨家掌控這個男人。
“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”,任何的商業行為肯定都是有它的目的性和企圖心的,這無可厚非,而且,“先吃飯再給錢”,這也是IT業的一個傳統套路,馬化騰不是嗎?李彥宏不是嗎?馬云不是嗎?
問題是,馬化騰、李彥宏、馬云等人已經在這條道上先出發很久了,已經掌握了一個相當龐大的客戶端,而周鴻祎要想在這群巨頭中殺出一條血路,迎頭趕上,就不得不采用一些非常規戰爭手段,對這些巨頭企業的軟件進行監控、限制。周鴻祎的想法是建一座大壩,任何的水流經過這里都需要聽這座大壩的指揮。周鴻祎想對各個軟件廠商說,你想讓你的水流通過嗎?可以,但得聽我的!
這些巨頭當然不想聽周鴻祎的,馬化騰的騰訊首先開槍,指責360推出的“360隱私保護器”,將正常的用戶操作和QQ安全檢查模塊誣蔑為騰訊QQ窺視用戶隱私。360馬上反指騰訊打擊報復360,目的是為了轉移視線,回避外界對騰訊偷窺用戶隱私的質疑。緊接著,戰爭升級,騰訊與百度、金山、傲游、可牛組成強大的聯盟,共同討伐360,要求行業自律,反對惡意競爭。而360又立即搶占道義制高點,聲稱自己為了用戶利益,不惜冒“業界”之大不韙,向一切灰色利益和潛規則宣戰,不怕得罪任何廠商,哪怕是中國幾大互聯網巨頭的聯合打壓。
其實,剝去道德的外衣,所有商業戰爭的核心無非是利益二字,而利益是天生具有排他性的,先來的總是排斥后到的。馬化騰做QQ問問,李彥宏就沒意見?做QQ拍拍,馬云就不鬧心?在中國,許多企業家就是習慣走別人的路,讓別人無路可走。其他幾個巨頭之間的戰爭也時常發生,只不過這一次,因為周鴻祎的四處點火、八方作戰,幾大巨頭動了“公憤”,才聯合在一起想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“IT新丁”。
不過周鴻祎不是慈禧,馬化騰也不是八國聯軍司令瓦德西。360以小博大、以寡敵眾,在一場非常規戰爭中往往更能占到便宜,占不到便宜也至少能搏到版面,吸引到眼球,這就是勝利。
馬云VS李彥宏:爭執牛耳
馬云和李彥宏,這是兩個最容易被人相提并論的IT界的巨頭。他們是事業同樣成功的青年才俊,他們的故事同樣傳奇,他們同樣喜歡在閃光燈下拋頭露面,他們同樣善于制造各種各樣的話題……
2008年,對于馬云統帥的阿里巴巴和李彥宏領導的百度來說,是關系出現重大轉折的年頭,在此之前,他們是朋友,在此之后,他們是敵人,而轉折的原因還是兩個字——利益。
這一年的“三鹿事件”相信今天不少人仍然記憶猶新,在這次事件中,受創的不止是一干乳品企業,還有看起來似乎八竿子都打不著的IT企業——百度。當時網上流傳的一封出自于三鹿集團內部的公關信,透露百度在收取巨額廣告費后,為包括三鹿在內的許多企業進行新聞公關保護,屏蔽不利信息。一時輿論嘩然,紛紛指責百度缺乏社會道德和行業原則。而百度則緊急辟謠,并稱在“三鹿事件”中,阿里巴巴利用旗下資源對有關謠言進行大面積傳播。百度稱已經對相關信息取證,威脅有可能對其進行法律訴訟。在聲明中,百度還宣稱,阿里巴巴之所以積極地對謠言進行推波助瀾,真正原因在于百度即將推出的C2C業務,而阿里巴巴對于競爭對手的出現,“不顧道德原則,不擇手段進行打擊”。
緊接著,阿里巴巴立即在旗下所有網站屏蔽了百度,并發表聲明,先說自己社會道德高于行業道德,“人命關天,我們選擇我們應該做的!”接著再指責百度挾搜索引擎的巨大流量搶占其它互聯網行業的領地,是一種即當裁判員又當運 動員的非正當競爭行為,本身就不合乎行業道德。并在一個月后阿里巴巴正式向百度發出通知函,終止廣告發布合同。
百度也不甘示弱,10月底,一份名為《阿里巴巴資金鏈斷裂被迫停止百度巨額投放廣告》的文章開始傳播開來。文章稱:連日來的股價狂跌,已經讓上市不到一年的阿里巴巴賠光老本,公司資金鏈更是已經出現嚴重斷裂,為了自救“過冬”,阿里巴巴被迫宣布停止其在搜索引擎網站百度上的廣告投放,來節省巨額廣告開支。而阿里巴巴則把百度利用“競價排名”潛規則,導致用戶被迫接受大量虛假廣告和不良信息抖了出來。短期之內,百度公眾形象數度受創,股價大跌,市值縮水超過14億美元,而阿里巴巴也沒占到便宜,股價同樣屢屢走低。
在此之前,百度曾經宣布在電子商務C2C方面3年內超過淘寶,事實是如今已經快到這個期限了,“百度有啊”仍然是不溫不火。而阿里巴巴的B2C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。這又是中國企業界競爭一個一拍兩散、沒有贏家的典型例子。
反觀美國,同樣是電子商務與搜索引擎的合作,eBay用戶為了擴大知名度和增加流量,找到更多的買家,一直在google上購買廣告,但在美國,eBay與“不作惡”的google彼此相安無事。兩者能夠互利共榮,才能在各自的領域內稱王稱霸。
互聯網注定是趨于壟斷的,誰也無法阻擋。在國外,雅虎和微軟無法阻擋Google對搜索的壟斷;在國內,MSN、旺旺也無法阻擋QQ的壟斷。同樣的,百度也無法打破阿里巴巴和淘寶的在電子商務C2C領域的壟斷。如果打破了,那也就是百度開始壟斷的時候了。霸主在變,但稱王稱霸的歷史不會變。
同質模式上的產品細節創新為隔靴搔癢,只有模式的創新才足以動搖寡頭的格局。霸主可以移位,但前提是必須取得模式上的突破與創新,走一條與之不同的“曲線救國”路線。百度想走別人的路,讓別人無路可走,需要進行的斗爭將是慘烈的,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將是巨大的。
企業應該盡量專注做好自己的事情,即便搶道跑,也不能給別人下絆子,拖后腿,那樣注定會被逐出“賽場”。而且你在干擾別人的時候,實際上也給自己造成了干擾。有所為、也應該有所不為;有所不為,才能夠有所大為。尤其當公正性和利益發生沖突時,如果一味選擇利益,那么必定會招來品牌和形象的巨大損失。